
隨著國人環保意識日漸提升,垃圾分類與回收已成日常生活的重要一環。然而,許多民眾雖然自認「懂分類」,實際上卻仍落入常見誤區,根據環保署規定,錯誤回收不僅會造成資源浪費,還可能面臨最高6,000元罰鍰。以下彙整最容易踩雷的8項回收項目,協助民眾建立正確觀念。

1. 棉被不是回收物!
許多民眾誤以為舊棉被屬於可回收物品,實際上它應歸類為一般垃圾,部分縣市設有大型廢棄物或專項回收服務,建議先查詢地方政府公告。
2. 塑膠雨鞋混合材質難處理
塑膠雨鞋含橡膠與塑膠等混合材質,不適用一般塑膠回收規範,應丟入一般垃圾桶處理。
3. 保麗龍回收地區有限
保麗龍體積大、密度低,處理成本高,雖有部分縣市設置專責回收點,但多數情況下應作為垃圾處理。
4. 氣泡紙勿投入回收箱
常見於包裹中的氣泡紙雖為塑膠製品,但難以分類與處理,應投擲一般垃圾。
5. 舊衣服非全數可回收
可穿衣物建議捐贈資源回收箱,不堪穿者部分地區有專項資源回收,避免直接進入垃圾系統。

6. 塑膠袋可能堵塞回收機器
塑膠袋在分類與壓縮處理過程中易卡住設備,若無重複使用價值,建議丟入一般垃圾桶。
7. 廢電池須送專責回收點
電池含重金屬與有毒物質,不得任意棄置,應至超商、賣場等設有回收桶之地點妥善處理。
8. 一次性塑膠餐具不建議回收
塑膠餐具使用後常沾染食物油脂,污染其他回收物,屬於不可回收垃圾。
環保單位提醒,民眾若將回收物與垃圾混放,或於非指定地點亂丟廢棄物,最高可罰新台幣6,000元。正確分類不僅能減少垃圾量,更能有效提升資源回收效率。養成好習慣,從日常小事做起,是每一位市民共同的責任。